长虹修成创新型企业产业链升位迎接挑战

时间:2014-04-11 09:49来源: 作者: 点击:
7月28日,科技部、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首批“创新型企业”名单,四川长虹等91家企业名列其中。按照相关政策,首批创新型企业将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,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

长虹修成创新型企业产业链升位迎接挑战
责任编辑:pangxiaosong    资料来源:投影时代     时间:08-08-06 10:14:32

     7月28日,科技部、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首批“创新型企业”名单,四川长虹等91家企业名列其中。按照相关政策,首批创新型企业将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,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创新型企业。

     2006年7月,科技部、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启动了建设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,长虹等103家企业首批入选“创新型试点企业”名单;两年以后,包括长虹在内的91家企业在技术研发、高新产品研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不断提高,他们的表现得到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认可,最终成为国家首批“创新型企业”。2005年,长虹首度提出“韧性、信心、开放”的创新观念,到现在,创新已经贯穿到长虹经营的每一个环节。

创新成效显著


      一群外国人紧握蓝牙感应手柄,挥拍、直挡、扣杀,过足了乒乓球瘾,这是一款以电视机为载体的乒乓主题游戏《超级乒乓》。这是发生不久前青岛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的一幕,主角是被命名为iTV900系列的长虹电视机产品,该产品实现由“看电视”到“用电视”的转变,游戏、上网、娱乐样样精通。在长虹,像这样代表潮流的产品还有很多。这些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被开发出来,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推手——技术创新。



颁证现场

     从2005年开始,长虹连续三年的研发资金投入都占到销售收入比重的5%以上,2007年长虹总研发投入更是达到18亿元。在巨额研发资金的投入下,长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到总销售收入比重的65%以上,“这意味着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。”长虹公司相关负责人说,“自主创新,建设创新型企业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潜在的、巨大的。”

     从长虹专利申请的走势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2006年长虹申请的专利数量同比2005年增长98.2%,2007年同比2006年增长44.2%。2008年上半年申请数量同比2007年上半年增长89.65%。长虹专利申请质量逐年提高,以发明专利为例,2006年申请量同比2005年增长126%,2007年申请量同比2006年增长137%,专利对长虹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。

     这些量化的数据的背后,是长虹近年来日益完善的创新制度的支撑。长虹建立起完整的研发体系,包括总部技术平台、控股子公司研发机构和与知名企业设立的联合研发机构。形成了核心技术、产品开发、工程应用的多层次研发体系,长虹技术中心在1995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。长虹总部技术平台部门包括长虹技术中心、长虹创新设计中心和长虹工程技术中心。其中,长虹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于2007年,主要从事新工艺、新材料及循环经济的研发与应用推广



长虹iTV倡导“运动、体验、共享”的体验模式

     依托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,长虹开始打造并逐步形成四大核心技术能力,以虹微电子为主体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,以长虹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嵌入式软件设计能力,以长虹创新设计中心为主体的工业设计能力,以长虹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工程技术能力。“这四大核心技术能力是行业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,也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源头。”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,长虹为SOC芯片搭建的积木式ASIC高速验证加速平台,其规模据亚洲第一;在嵌入式软件方面,长虹自主研发的AVS解码器软件成为某知名跨国公司全球唯一的软件授权第三方,这是近年来长虹在基础核心技术输出领域最为重要的案例之一。

     长虹还将标准研发、制定及产业化融入创新体系,通过参与标准制定融入到全球竞争大舞台。近日,“闪联”被正式接纳为ISO国际标准,全球第一个3C国际标准正式诞生。作为闪联工作组IGRS的核心成员,长虹为闪联标准研究及产业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,独立提出多项子标准,率先开发出基于闪联标准的嵌入式媒体中心产品。长虹同时是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AVS组织的核心成员,是AVS DRM的联合组长单位,也是统一内容保护体系UCPS标准的主席单位和组长单位。截至2008年6月,在AVS标准方面,长虹提交超过15项标准提案,其中8项被采纳;在UCPS标准方面,长虹受国内同行的委托,牵头进行UCPS系统标准以及应用标准的制定,同时联合国内家电企业、芯片厂商共同推进标准的产业化工作。

     与此同时,长虹一直在谋求创新的制度化支撑。2006年下半年,长虹引入IBM产品创新框架,包括研究管理、新业务机会、市场规划和整合产品开发的四大流程,利用阶段决策、跨职能团队、项目经理负责制等方式提高研发效率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。对前瞻性技术研究、新的业务机会发现与开发、市场分析与产品规划、产品开发都进行了科学的设计,形成了市场拉动和技术驱动两条创新主线。

     从2004年开始,长虹连续四年召开年度技术创新大会,巨资奖励创新项目和个人。在这个 “年度科技盛会”上,奖金也步步走高,从2004年的500万元调高至2007年的700万元,其结果是“一大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项目涌现出来”。2007年,AVS标准研究及基于DSP平台的产品实现、闪联等家庭无线网络标准研究及产品开发等12个项目获得长虹技术创新一等奖。



长虹等离子屏亮相2008SINOCES

    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。近三年来,长虹与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电子科大、西安交大、浙江大学、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与微软、英特尔、AMD、中国电信、盛大、攀钢等中外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。

     原始创新成为长虹自主创新的一个突破口,“从引进、消化、吸收基础上的应用创新,转变到原始创新,更加注重核心、基础技术的研发,而这些研发最终落到自主知识产权上。”作为国家第三批知识产权工作试点企业、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交流工作站,长虹力求“以知识产权促进企业科技创新”。目前,长虹已经建立完整的专利工作体系,包括建立专利分析平台,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联盟。

     “长虹是一个有着优良技术传统的企业,崇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发展。”一位接近长虹的人士表示,“50年的创新积淀,让长虹可以快速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。”

产业链升位

     次贷危机,人民币升值,原材料涨价,这些危机成为中国制造业头顶挥之不去的阴霾。简单加工组装,当中国制造企业赚取一点加工费的时候,跨国巨头享受到高额的利润。其实,很多中国制造企业一直在“过冬”,只是这段时期有点“雪上加霜”。

     7月10日,中国青岛,在当日开幕的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,长虹首次展出等离子屏。这标志着长虹PDP项目进入试投产状态,项目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。“等离子屏研制成功,将彻底解决中国平板电视产业链上游屏战略缺失的问题,第一次将中国平板电视带入全球平等竞争的大舞台。”长虹PDP项目一期总投资6.75亿美元,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八面取技术,主要生产42、50英寸及更大的等离子屏,年产能达到216万片(以42"计),项目一期计划实现年销售收入7亿美元。

     等离子屏制造是中国家电企业延伸产业价值链的一个重大举措。在长虹产业发展“三坐标战略”中,首当其冲的X轴向即为“产业价值链方向”。在这个链条上,长虹做出了诸多的努力。集成电路设计、嵌入式软件设计以及等离子屏制造、OLED屏制造、空调压缩机制造、冰箱压缩机制造,这些重兵布局都是为了改变“长虹处于高科技行业低附加值位置”的现状。显而易见,长虹已经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链“升位”之战——延伸产业价值链,从产业“点对点”竞争转变为“链对链”竞争,依靠“垂直整合”谋求产业话语权。


 



长虹技术创新大会已经成为年度科技盛会

     巧合的是,在长虹PDP项目建设启动一周年之后,2008年4月28日,长虹OLED屏生产线项目在成都破土动工,将建成中国第一条完整的OLED屏生产线。项目一期总投资7.05亿元,四川长虹占总投资额的60%,预计2009年一季度建成投产,年产能达到1200万片(以1英寸计)。长虹此举旨在预研并储备技术,赢得未来市场的主动权,满足市场多元化显示需求。OLED在个人手持移动显示终端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,在电视显示器领域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事实上,日韩产业巨头正在OLED领域跑马圈地,甚至计划推出大屏幕OLED电视面板。“未来三年有望形成产业化热潮”。

     显而易见,长虹已经走上一条着眼于高附加值产业的全球化竞争的道路,无论是等离子屏,还是OLED屏,都是当下全球产业巨头力争的利基市场。“只有与世界产业趋势同步,甚至领先世界水平,中国企业才能安然度过将来无数个未知的冬天。”

     “延伸产业价值链”是长虹建设“创新型企业”的一个重头戏,也是长虹本次被评定为“创新型企业”一个重要原因。“这是中国制造从低端向高端转型的必由之路,不提升核心技术,不向高附加值端延伸,中国制造业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陷入没有尽头的低迷状态。”一位行业专家指出,“长虹现在努力摆脱这样一种被动的局面,过程会有一些痛苦,但前景会很美好。”最近三年多时间,长虹的主要精力已经放在“提升核心技术能力,向制造业高附加值端延伸”上面

 
3C融合下的转型之路

     随着3C融合的演进,产业疆界日益模糊,之前在传统产业精耕细作的中国家电企业,抬头时却猛然发现不少IT公司、甚至互联网公司开始出现在“竞争者”行列当中。“如果不及早主动融入到3C的环境中去,最终肯定会被围困在狭窄的传统空间里,市场将被其他新兴行业蚕食,这对企业转型提出了紧迫的要求。”一位机构新兴业务分析师强调。

     这种挑战对长虹来说并不属于“突发性事件”,长虹在中国家电行业最早踏上3C转型之路。2004年9月,长虹拉开3C转型的大幕,相继进入IT、通讯、信息家电、互联网等领域。“长虹3C业务布局比较完善,3C协同效应已经产生,信息技术和传统家电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兴产业,长虹能够敏锐地寻求业务机会。”上述分析师指出。

     在3C融合的大背景下,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型成为必然,这种转型的考验对长虹来说是巨大的。“原先基于模拟时代的创新体系必须彻底向数字时代转型,而且速度一定要跟上。”

     数字电视是长虹实施3C战略转型所面临的第一个重大历史性机遇。2006年,长虹承担了四川省数字电视工程——703项目的规划和建设,主要负责节目播出信源处理系统,采用以IP技术为核心系统解决方案。随着该试验网投入商用,标志着长虹初步形成数字电视端到端系统集成能力。2006年以来,长虹承建的数字电视系统解决方案得到四川、河北、内蒙等全国各地广电运营商的认可。更进一步,2007年10月,长虹与四川广电合资成立“四川广电星空长虹数字移动电视有限公司”,经营数字电视新媒体与新业务。

     “球进了!”冷不丁就在你的周围传出一阵欢呼声——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房子里面,而是一位小伙子拿着一台小巧的移动数字电视,边走路边收看奥运会足球比赛。这个场景是一种已经实现了的想象,主角就是长虹自主研发的手持移动数字电视MV700,集数字电视、PMP等功能于一体,只要有数字电视信号,无论在哪里,都能实时收看电视节目。这种移动数字电视功能还被长虹复制到GPS卫星导航仪上。这只是数字电视巨大商机的冰山一角,长虹更多的新产品正在研发当中。

 

     从发展态势来看,长虹的转型是两者并重,一方面重兵投入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领域,一方面紧盯3C融合的市场机会。“高端制造是长虹产业价值链升位的一个举措,也是长虹向产业纵深推进的一种转型,等离子屏、OLED屏瞄准都是广泛应用于数字时代的显示技术,而且通过产业化正在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。”一位长期关注长虹的知名产经专家指出,“而长虹所力倡的3C转型更多瞄准的是3C产业协同,最终目的是寻找新兴的业务机会,并有能力进行产业化,开辟出全新的利基市场。”

     无论怎样,家电企业转型是一个系统的、庞大的工程,有赖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的提升,大量的新兴业务需要核心技术的支撑,只有成为“创新型企业”,充分发挥技术、市场的协同效应,转型才有可能取得最大成功。

     在消费电子领域3C转型的同时,长虹提出强化服务产业的策略,一些发挥基础服务作用的平台成为服务转型的先锋。这些平台系统涉及物流、财务、销售、客服等,之前主要为长虹集团服务,后期逐步延展到社会服务。“长虹建设的这些平台,多年持续的投入累计起来是巨大的,已经具备对外服务的能力,其中的流程、制度体现出长虹成熟的决策逻辑,是管理和运营的系统集成。”长虹公司一位人士表示,“一旦把这些内部服务产业化,这些平台资源将发挥很大的边际效应,每一个平台都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,有望成为长虹新的利润来源。”

     2008年3月,长虹整合原有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资源,出资设立四川虹信软件有限公司,主营业务包括IT规划与咨询、IT服务外包、集成软件开发以及IT基础设施建设等,近期目标为“做西南地区一流IT企业”,远期目标为“做中国最具成长性的IT企业”。2008年5月,虹信公司中标“唐山车辆厂质量管理、设备管理项目”,这是其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对外服务合同。另外一个例子是,2007年1月,长虹整合原有的物流资源,与民生实业共同投资设立四川长虹民生物流有限责任公司。这家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物流企业,除了承担长虹集团的业务,还逐步承揽更多的社会业务。

     在堪忧的全球经济形势面前,强身健体,强本固基,这种策略观正在被越累越多的企业所采用。“夯实基础业务,保持良性增长;扶持新兴业务,实现高速成长。”这或许是摆在长虹面前最大的命题。

     中国企业已然到了一个痛苦的转型期,成功转型的企业,将会进入到丰沛的利基市场,享受到更多的奶酪。产业价值链升位,向3C融合转型,这是中国家电企业抛出的一个有关转型的答案。

 
 
(责任编辑:admin)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  • 地址: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318号3栋(C座)332室
  • 电话:+86 20 39338288
  • 信箱:info@china-avs.com.cn